100%

 陳宜甫:《秋巖詩集》二卷

陳宜甫,閩(福建)人。元至元十七年(一二八○)嘗為侍從與晉王僚屬。其詩多與盧摯、姚燧、趙孟頫、程鉅夫等人唱和,但諸人集中罕及之。據元張伯淳《張養蒙集》(十卷,北京圖書館藏抄本),知其生年當在宋寶祐三年(一二五五),其卒年為元大德三年(一二九九)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秋巖詩集》二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陳秋巖詩 【 十一條】  陳秋巖集 【 三條】

以上共十四條,館臣漏輯四條。

  憶故鄉一首寄舅氏歐耐軒

已是悲秋更憶鄉,關山迢遞楚天長。鱸魚江渚西風老,木彈園林白露涼。八十老親無信息,幾多良友自參商。好從直北看南海,荒草茫茫又夕陽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六百四十一「鄉」字韻,頁二十二上引「陳秋巖詩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四冊)】

  酒病姚承旨見訪

酒病不可解,清涎吐滿。友勤加飯勸,醫獻養生方。雪屋吟詩懶,春爐煮藥香。了無名利想,靜坐養神光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百十五「旨」字韻,頁二十三下引「陳秋巖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一冊)】

  答留承旨

東風相送恨綿綿,歌斷陽關緩著鞭。四海交游今已矣,幾回離別各凄然。鷗邊保社期他日,馬上光陰惜壯年。記得向來同夜直,玉堂斜月散金蓮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百十五「旨」字韻,頁二十五上引「陳秋巖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一冊)】

  數月無酒蒙上位頒賜一瓶喜而成歌

麯生久別會面難,馬乳風味多寒酸。洞庭春色夢不到,但覺飲量波濤乾。內庭皇皇遣星使,憐我沙場雪霜苦。金尊盡倒笑顏開,熙熙猶似登春臺。更入穹廬錫芳宴,似說愁城易攻戰。聖恩浩蕩海波深,醉裏長歌望三殿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二千四十三「酒」字韻,頁四上引「陳秋巖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冊)】

 王旭:《蘭軒集》十六卷

王旭,字景初。東平(山東)人。生卒年及事蹟多不可考。據其文集詩文所屬的年代為元至元到大德年間(一二七一──一三○七),大致可以推斷他生活的時期。他與王構、王磐均以文學名世,號稱三王。似不曾為官。《全金元詞》頁八四四云其「嘗為碭山令」,疑傳抄有誤。《蘭軒集》,明焦竑《國史經籍志》卷五載:「王旭《蘭軒集》二十卷。」但《文淵閣書目》僅錄一冊,亦疑有誤。此集久不見傳本,清初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蘭軒集》十六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王旭詩 【 一條】  王景初詩 【 一條】

王景初蘭軒集 【 一百一十條】

以上共一百一十二條,館臣漏輯者三條。

   【 止善堂】

人心若江河,晝夜無停流。東流未到海,滔滔詎能休。又如遠遊客,終年寄他州。不知歸其家,歲暮何所投。水流上滄海,人行止故丘。而況寰宇中,事物紛相酬。人欲盛其熾,天理微以幽。瞬息變化間,肝膽生戈矛。苟不知所止,定心終無由。所止非至善,此心猶可憂。卓哉陳使君,立志希前修。名堂以止善,善外俱無求。我德自此明,新民功亦優。還應有餘慶,永為斯堂留。不愧《大學》篇,芳塵映千秋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四十二「堂」字韻,頁十八下引「王旭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一冊)】

  晚煙

煙霞牢落淡秋容,林壑疏明瘦晚峰。松竹南溪自幽寺,風來忽聽一聲鐘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四千九百八「煙」字韻,頁九下引「王景初詩」。(藏西柏林人種博物館)】

  唐詩序

詩緣情而作,情感物而動。其淺深高下,則係於王澤之厚薄,風俗之淳漓矣。故三百篇,怨而不怒,哀而不傷,樂而不淫,敦柔潤澤,雍容紆餘,極於忠厚而後止,有以見王澤之厚,風俗之醇,而人心之天理全焉。自王澤一斬於東遷之季,詩亡,而出於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,則不以古今而存亡也。楚之騷,漢之謠,魏晉六代之篇章,其皆詩之變已。惟其世道愈下,是以正音愈衰。故韓昌黎譏之曰:「其聲清以淫,其節數以急。」有由然矣。唐興三百年用文治,雄才大筆,其氣高接乎三代。而其詩律精切,尤非他文之比,是以後世宗之而無改焉。今所選近四百篇,專取七言四韻。若夫星日之相輝,雷霆之相薄,江河之相盪,造化之相推。吁!至矣哉。雖然本盛而末茂,源深而流長。雅而正者詩人之實,才而辯者詞人之華。去古益遠,余姑無望其王澤之厚,風俗之醇。至於仁義以養其心,忠孝以作其氣,《國風》《雅》《頌》以正其情,《離騷》《九歌》以深其思,要當先此而後彼。有志之士,試相與求之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七「詩」字韻,頁一上引「王景初蘭軒集」。(影印本第十冊)】

 張之翰:《西巖集》二十卷

張之翰,字周卿,號西巖老人。邯鄲(河北)人。元至元末(約一二九四)以翰林侍講學士知松江府事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西巖集》二十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張西岩 【 一條】  張西岩詩 【 八條】  張西岩詞 【 一條】

張西岩集 【 四十三條】  張之翰 【 二條】  《松江志》引 【 一條】

以上共五十六條,館臣漏輯者九條。按: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卷一六七云:「《永樂大典》所載,有標題《張西巖集》,而核其詩文實為張起巖作。」這裏輯出的九條當中有五條屬《張西巖集》,經查《元詩選》三集丙張起巖的《華峰漫錄》,未見。而《華峰漫錄》和《金陵集》的原本及其它選本都已失傳,為進一步考證,姑依例照錄於此。

  宿長沙村

道出東南海上州,人家五月似涼秋。重重綠樹長遮眼,歷歷青山不斷頭。野碓帶沙舂脫粟,瓦瓶和月汲清流。田翁但說休行早,昨夜西村虎食牛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一「村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張西岩詩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奉賀西湖書院三賢堂成寄呈容齋大參

   其一

長慶風流數樂天,熙寧文采屬坡仙。若將南國詩人比,祇有西溪處士全。浚井築隄人老矣,登山臨水鶴翩然。容齋辦此事奇事,合把三賢作四賢。

   其二

蘇白知杭相後先,逋仙獨以隱齊肩。規模不減四書院。人品誰如三大賢。名塞乾坤無異議,光揚唐宋有遺編。殷勤來奠新祠下,滿酌孤山六一泉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六「堂」字韻,頁十九上引「張之翰詩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九冊)】

   【 白雲亭】

青崖兄再過是亭,時有府帥者談渠手誅賊將,以城全歸之事。遂索大白,滿引於亭,從危石之下。因為賦詩。

西北風吹雪滿城,與君同過白雲亭。土侯要話當年事,把酒孤峰直下聽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五千一百三十九「帥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張西岩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)】

  元夕

過瓜期尚未行,旁人休笑我無能。不勞鞭箠租糧了,放與人家五夜燈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三百五十四「夕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張西岩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)】

  戊子元夕

雪後無塵到六街,萬家燈火近蓬萊。照將大地山河出,移下滿天星斗來。良夜春風動簾幕,太平和氣溢樓臺。舉杯邀住金溝月,白甚孤懷不自開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三百五十四「夕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張西岩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)】

  和張老山同知杭州元夕

和氣潛消雪後寒,錢塘燈火甲人間。紅蓮影裏玻璃水,縞月光中錦繡山。萬景更於何處好,千金難買此時閒。春風十二年前夢,猶記重門夜不關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三百五十四「夕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張西岩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)】

  泉山燈夕

瀟瀟鐵騎響空街,月下誰門得敢開。憶中原此時節,萬家燈火照樓臺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三百五十四「夕」字韻,頁十八下引「張西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)】

  送李元謙南行‧摸魚子

奔忙裏,儘耐風波塵土。私自言也自笑,一毫於世曾何補。欲歸未許,謾縮首隨人。強顏苟祿,此意亦良苦。û悵交游曉星堪數,今朝君又南去。獨留倥 揚州路,總是曾經行處。夢中淮岸江浦。年來事事多更變,猶有舊時烏府。君莫住,說正賴兩三,吾輩相撐拄。恨自無羽,趁萬里秋風,雲間孤鶴,落日下平楚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千六百二十八「行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張西岩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十五冊)】

 王結:《文忠集》六卷

王結,字義伯。易州定興(河北)人。據《元史》卷一七八本傳,結在後至元「二年(一三三六)卒……年六十有二。」其生年當宋德祐元年(一二七五)。官集賢院直學士、刑部尚書、中書左丞。卒追封太原郡公,謚文忠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文忠集》六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王文忠公集 【 四十一條】  王結文忠公集 【 六條】

王結詩 【 三條】  王結雜著 【 一條】

以上共五十一條,館臣漏輯十四條。

  借答張編修韻呈廉承旨

   其一

猛虎蹈檻,狡兔罹網。詎知冥冥鴻,層霄渺遐想。巍然光羣辟,四海勞景仰。皎皎報國 【 心】 ,舉直錯諸枉。兩宮眷方隆,莫厭三公養。

   其二

我家唐溪上,茅屋粗可居。雖無千木奴,瓜圃連芋區。野老時共席,商論種樹書。田里樂優游,名場謝馳驅。裁成付公等,海宇恒晏如。

   其三

結髮事鉛槧,謬負經綸志。夙心初未忘,用舍有時義。盛時事方殷,臺閣擢能吏。君 【 俟】  【 侯】 念桑梓,惓惓不遐棄。知我浩然歸,應動渭陽思。

   其四

千金鬻駿骨,騏驥爭歸燕。昭王國已墟,盛事傳千年。物外有高人,揮手蒼崖顛。笑我好奇服,楚楚自裹纏。有酒第可飲,且莫分愚賢。

   其五( 【 以下】 復借前韻)

溪邊燕爭泥,簷隙蛛結網。紛紜勞日夕,此外無餘想。穀穀林間鳩,守拙吾所仰。威鳳棲丹穴,軼駕不容枉。梧桐生高崗,抱瓮勤溉養。

   其六

五王誅兩兇,士民各安居。三思偶漏網,反墮豺虎區。展卷不能讀,歎息為廢書。處事戒姑息,用斷當疾驅。眼看前車覆,來者當何如。

   其七

幼承父師訓,卓然樹微志。遊心惟詩書,躬行迺仁義。古來為己學,非止儒飾吏。時情迂白圭,區區敢眾棄。特立天壤間,千載有深思。

   其八

仙人馭蒼鸞, 【 莫】  【 暮】 楚朝幽燕。下視萬蚍蜉,擾擾知幾年。散髮沐咸池,言旋崑崙巔。夢中授寶訣,一洗世糾纏。再拜謝嘉惠,但愧非高賢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百十五「旨」字韻,頁二十二下引「王文忠公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一冊)】

  次廉承旨韻四首

   其一

齊門鼓瑤瑟,郢地歌陽春。豈伊和者眾,棄之若埃塵。哀絲間豪竹,哇淫日爭新。流傳亦已久,居然喪天真。鍾期不可作,吾將與斯人。

   其二

玉樹照廉泉,草木含芳春。峨冠立中朝,羣賢仰光塵。世德久已隆,寵渥今尤新。後樂紹先志,經綸迺儒真。行看翔鳳池,綏我區中人。

   其三

相門有君子,玉德溫如春。賓筵仰芝眉,浣我胸中塵。公憐臭味同,我樂相知新。未識心已降,一見情更真。但慚衡門士,因彼青雲人。

   其四

青松凌歲寒,夭華媚芳春。結根各有所,貞脆隔幾塵。容容夸毗子,采采衣裳新。譾譾昧遠大,硜硜匪真真。落落四方志,悠悠千載人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百十五「旨」字韻,頁二十三上引「王文忠公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一冊)】

  客船晚煙

舳艫相接蔽長川,晚食維舟起暮煙。賈客輕生冒艱險,熙熙壤壤亦堪憐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四千九百八「煙」字韻,頁九下引「王結詩」。(藏西柏林人種博物館)】

   【 雜著】

願命內外之臣,各舉經明行脩之人。擇其尤者,以為太學之師,次以分教天下之學。以官民子弟之俊秀者,以為生徒,專治經術。屏棄隋唐以來科舉之業,約周漢養士取士之制。教之以孝弟忠信、禮義廉、格物致知、脩己治人之道。待其有成,獻其賢者能者于朝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二十一「師」字韻,頁二十三下引「王結雜著」。(影印本第十一冊)】

 同恕:《庵集》十五卷

同恕,字寬甫。其先太原(山西)人,後徙奉元。宋寶祐二年(一二五四)生,官至翰林直學士。元至順二年(一三三一)卒。謚文貞。《元史》卷一八九有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庵集》十五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同恕詩 【 八條】  同恕庵集 【 二十四條】

以上共三十二條,館臣漏輯者七條。

   【 投壺】

賓主分班就兩楹,擬從小射暢歡情。舉籌忽見憑空落,中的驚聞滿座聲。已 【 辨】  【 辦】 行觴浮眾劣,會須立馬慶三成。汝南謾說多驍雋,是先生禮意輕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二千二百五十七「壺」字韻,頁十六下引「同恕庵集」。(影印本第十八冊)】

  村居即事

曉來極目望平疇,禾黍離離正晚秋。農父籃方下子,牧兒荷笠去鞭牛。千章古木陰全薄,一道寒泉碧自流。佇立西風吟不盡,雲山宛轉鳥聲幽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一「村」字韻,頁七上引「同恕庵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雜著詩

   其一

歲月滔滔不貸人,迴頭二十有三春。試為點檢工夫去,羞對湯盤話日新。

   其二

憶初總丱絕嬌癡,人是人非但解熙。失笑頗能通姓字,有知爭得似無知。

   其三

物識紛紜自古同,瞻烏誰與辨雌雄。柳州著論非封建,猶說唐虞未至公。

   其四

聖模賢範孔洋洋,聚辨居行敢怠荒。何物人間有真樂,從渠文繡與膏粱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五「著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同恕庵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)】

  跋元遺山贈楊文康公詩後

右潛齋先生楊文康公,年未冠時,遺山先生所贈詩也。先伯父順安先生,先人玉山翁,交莊敏文康父子間。故恕亦得與今集賢學士、國子祭酒敬伯寅游。恕嘗侍先人讀元詩至此篇,恕問曰:「『服膺先就楚靈均』,何所指也?」先人言:「我亦嘗疑此。」問之順安,則謂:「汝不知耶?元甫年十六,有《擬懷沙賦》,甚為先輩所欣賞。」恕自是往來於心,欲就祭酒求觀此稿者屢矣。近方得請間,祭酒數且喜曰:「先君繇侍先祖避亂來歸,日從事四子六經之言,絕口不道詩文。蚤歲有作,皆棄去不錄。今之所存,寅於故篋敗楮中僅得一二。況此在山東日,受之遺山者。寅雖不得其說,不敢問之先君也。先輩零落已盡,非吾世交之家,聞見自能不沒其實乎?願為我識數語其後以傳信來者。」恕惟先生剛健直大之氣,純正精微之學,與魏國許文正公,方駕並驅,為一代儒宗。而英敏秀茂見諸童弱,間者已為大賢君子期予如此,且不獨遺山也。紫陽先生竭平生精力,著《正統論》,貽書莊敏曰:「令郎博學好識見,恨不相從游,以補闕誤。」蓋楩楠豫章之木,雖在拱把,而百圍千尺之氣,已森然在人目中矣,此聖人所以為可畏也。先生初名鉉,遺山字以新甫,後改今名字云。泰定乙丑,九月朔旦,同某拜手敬書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九「詩」字韻,頁十九下引「同恕庵集」。(藏日本天理圖書館)】

 王沂:《伊濱集》二十四卷

王沂,字思魯 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二十八「門」字韻,頁二十三下引「王沂」條,有注:「字師魯,襄陰人,延祐乙卯進士,禮部尚書。」】 。真定(河北)人。元延祐元年(一三一四)進士。參修國史,官至禮部尚書。行年七十餘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伊濱集》二十四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王沂詩 【 八條】  王沂伊濱集 【 六十八條】

王尚書伊濱集 【 二條】  《國朝鄭氏麟溪集》引 【 一條】

以上共七十九條,館臣漏輯十三條。

  發都門二首

   其一

水暖蘆溝照錦韉,小臣迴首望甘泉。詞官祕祝無他語,只為蒼生祝有年。

   其二

二月京華尚衣綿,河堤官柳已含。春衫莫厭征塵污,西望峨眉路八千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二十六「門」字韻,頁三下引「王沂伊濱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九冊)】

   【 義門曲】

化行宗族百年中,惠及鄉鄰不有功。堂上德星光又聚,階前書草帶應叢。表閭四業垂青史,遺訓三篇見素風。欲識慶源何似遠,浦江春水日流東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二十八「門」字韻,頁二十三下《國朝鄭氏麟溪集》引「王沂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九冊)】

  高村道中作

游若浮槎,歸心劇懸旌。可憐立令竮影,相依傷我情。吾道本寥寥,世議徒營營。何時返蓬蓽,聊以善自名。0茅茨耿不寐,索索疏雨鳴。披衣村巷白,青楊挾風聲。細逕隱荒蔓,扶鞍事遐征。早有田家兒,先我耕月明。東旭出未高,蒼茫山氣橫。隴麥何翛翛,野雉磔磔驚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七十九「村」字韻,頁二十三上引「王祈伊濱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宿鯉魚村

遠游寡儔匹,喪亂無良圖。輕舟逐商賈,泛泛江之隅。灘水日夜生,朔風無時呼。揚帆苦不遠,入峽勢轉孤。山川鬱雲氣,煙雨日模糊。逝波獲腐鯉,顛倒羣兒趨。素書不可得,何以慰所須。方春苦寒沍,雪積未敷。萬物不得所,我何望嗟吁。聖神儼在御,豈棄千里駒。時來乃倏忽,運往亦須臾。休否或有道,悠哉起長途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一「村」字韻,頁九上引「王沂伊濱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贈呂復仲善遠行

至友不多得,嘉會難可常。李斯西說秦,鄒生遠游梁。抽毫備賓客,發策干侯王。公子重毛遂,馮驩趨孟嘗。子方踞受謁,千木辟踰牆。夢想數子遊,結言思佩纕。時哉不吾與,太息起徬徨。拔茅彙同進,空翼羣無良。況復此為別,何以有杜康。秦箏既杜促,趙瑟亦更張。揮絃變宮羽,目送鴻雁翔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千六百二十八「行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王沂伊濱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十五冊)】

   【 朝天嶺】

   其一

石棧冥濛雨似煙,落花風送錦鞍韉。只愁滿眼春泥滑,不記青林叫杜鵑。

   其二

曲曲緣雲石棧新,更堪風雨送殘春。畏途過盡覺惡夢,江水相看逢故人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九百八十「嶺」字韻,頁九下引「王尚書伊濱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二十二冊)】

  樂善處士

劉君陳誼竟何如,瀟洒城南小隱居。傾蓋交通皆國士,揮金振恤自鄉閭。易名不愧羣賢謚,潛德生輝太史書。他日相逢通姓字,定應驚座聳簪裾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「士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王沂伊濱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)】

  寄周宗周

北風吹葉擁階平,背倚寒窗聽雁聲。忽憶別時情最苦,暮雲斜照度荒城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三「寄」字韻,頁十五下引「王沂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九冊)】

  雪溪詩序

內相康里子山,既為太常太祝胡斯文書「雪溪」二字,一時宗工秀人咸詠歌之。或謂斯文承世德之美,沐麗澤之益。齒壯氣銳,足以任事。而欲帶笭箵,狎漚鳥。聱齖之與居,閒曠之與游,豈其真情也哉?余曰不然。昔人臨洪河而想疏鑿之勞,登廣武而嘆功名之會。起士會於九原,弔靈均於沅湘。曠世相感,有莫知其然者。初斯文之少也,嘗侍其大父二千石守會稽,覽若耶剡溪之勝。韜涵太虛,間錯島。玻水晶,泓停瑩徹。縠瑤水,搖曳蕩摩。輕蓑釣舟,淡灩明滅。玉峰攢巒,環列拱 【 鄉】  【 嚮】 而慕其人歟?內相字畫精妙,追配晉諸人,樂為之書也固宜。昔李約得蕭子雲飛白書蕭字,持歸東洛,遂號其居曰「蕭齋」焉。知「雪溪」之名,不與「蕭齋」共傳也歟?W。彷徉臨望,心移神曠。矘乎太素之初,超然灝氣之始。謝安、戴逵、王徽之父子,亦尚往來其間乎?肆恣浮游之樂,跌蕩翰墨之工。其流風遺韻,何如也?斯文其亦覽其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九「詩」字韻,頁十八下引「王沂伊濱集」。(藏日本天理圖書館)】

  祭馬中丞文

嗚呼,惟公河嶽之英,智足以周物,而養之以氣質之厚;才足以經世,而輔之以學術之精。發為文章,山峙川行。春陽滿野,萬物滋榮。溫然如圭璧之潤澤,炯然如河漢之清明。其超逸如輕車駿馬之馳,其窈妙如幽蘭白芷之馨。信足以高視一世,以鴻其聲。昔在延祐,始以辭鳴。天球神鼎,瑞於王廷。一震普聞,非雷非霆。橫飛直前,不挾黨朋。公事文宗,逢時穆清。公簡上知,字而不名。于省于臺,大猷是經。何以迪上,維時典刑。何以格下,示之權衡。其在樞機,施及含生。野有儲峙,外無甲兵。引疾言歸,若懼滿盈。胡不三事,胡不百齡。諒自立之卓偉,夫何憾乎泉扃。淮水逶迤,淮山崢嶸。想徜徉兮舄履,儼鵠峙而鸞停。僚友之好,繾綣之情。哀由感觸,孰知涕零。聊寓薦於酒,慕斯言以見誠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四十六「祭」字韻,頁五下引「王沂伊濱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)】

  翰林院祭蔡學士文

惟公儒林師表,王室典刑。忠嘉屢見於謀猷,夷險不移於操履。仔肩一德,佐佑三朝。強識博聞,兼通當世之務;高文大冊,遠追作者之風。故得天下仰之為蓍龜,朝廷倚之為棟幹。從容進退,雖不有於成功;出入勤勞,實未忘於憂國。方且問胡公之故事,倚方叔之壯猷。尊事五更,爰奉辟雍之對;追蹤四皓,遽思商洛之歸。人鏡云亡,泰山安仰。元聖驚嗟於上,羣賢相弔於家。矧此常僚,久親高誼。聊陳薄奠,以訣終天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四十六「祭」字韻,頁二十三下引「王沂伊濱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)】

 朱晞顏:《瓢泉吟稿》五卷

朱晞顏,字景淵。長興(浙江)人。生卒年不詳。初為平陽州蒙古掾,又為長林丞、江西瑞州監稅。與其唱酬者有元代的鮮于樞、揭奚斯、楊載諸人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瓢泉吟稿》五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朱晞顏詩 【 二條】  朱晞顏詞 【 一條】

朱晞顏瓢泉吟稿 【 十條】

以上共十三條,館臣漏輯三條。

  題曉妝圖二首

   其一

春幃夢足曉雞回,妝罷嬌慵侍妾催。莫怪鉛華多半面,當時誤得主恩來。

   其二

一身何啻當三千,列屋閒居謾取憐。長恨昭陽深殿月,等閒不到玉臺前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二十三「妝」字韻,頁二下引「朱希顏瓢泉吟稿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  炊煙

數縷依微黯不分,相將暝色赴林棼。柳邊漁風初合,山崦人家日欲曛。散漫遠迷投嶼鳥,低回徐逐度溪雲。最憐極目蒼茫外,隔絕寒鐘迥不聞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四千九百八「煙」字韻,頁十上引「朱晞顏詩」。(藏西柏林人種博物館)】

 張仲深:《子淵詩集》六卷

張仲深,字子淵。慶元(浙江)人。《子淵詩集》不見各家書目,亦不見流傳的記載,僅見《永樂大典》引錄多處,並有該集原序四篇(均已收入館臣的輯本)。其中以元至元己卯(一三三九)單弘序的年代最早,可能就是張氏在文壇活動的時期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子淵詩集》六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張子淵 【 一條】  張子淵文集 【 一條】

張子淵詩 【 十條】  張子淵集 【 九條】

以上共二十一條,館臣漏輯五條。

  晚成

久旱妨農稼,雲霓暝不開。強風秋愈壯,好雨夜深來。元帥嘉猷闊,官軍荷鎧回。己虞儲待匱,川陸轉悠哉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二「詩」字韻,頁十六下引「張子淵集」。(影印本第十冊)】

  樊村

旭日在林杪,迢迢發樊村。溪斷少人渡,仍有虛舟存。急流從西來,日夕東南奔。居人巧斡運,結屋溪之濆。激波轉孤輪,洶湧互吐吞。波神每效力,溪怪常遠屯。侵農勞簸揚,白粲光繽紛。孰抽造化秘,竊此權輿根。迺知若人功,用廣力不煩。嗟彼抱灌者,汲汲焉足論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七十九「村」字韻,頁二十二上引「張子淵詩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 【 南村】

南村五月多佳致,池館風微藕葉涼。落日捲簾人語靜,小窗無夢客愁長。誅茅可作歸田計,煮字難為辟穀方。我欲遠追黃綺輩,采薇歌斷白雲鄉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「村」字韻,頁十五上引「張子淵文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冬村

桑拓蕭蕭日,吴江水汎天。冬村行獨客,煙郭集寒船。異縣年華老,高帆露點懸。相思未相見,愁破是歸年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一「村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張子淵詩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題嚴氏游靈巖圖用崑山顧仲瑛韻

美人劍氣搖芙蓉,宮衣不卷秋滿宮。美人翠華隔遙水,空餘煙草迷宸蹤。我聞靈巖歲月古,越來溪上誇神武。戰爭興廢等荊棘,黃狐跳梁野狐舞。紫簫裊裊天外吹,嚴家兄弟盤遊時。酒酣笑語落巖谷,飲餘不覺雲生。幾欲巾車恣尋討,一片襟懷自清好。不辭陰磴躋攀難,常恐西風鬢毛老。隴西李氏蘊所奇,霜毫掃禿湘江枝。自知詩是有聲畫,轉看畫作無聲詩。人間秘此江山趣,便欲移家住深處。臨風俛仰發浩嘆,白日西飛水東去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千七百六十六「巖」字韻,頁二下引「張子淵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冊)】

 周巽:《性情集》六卷

周巽,字巽亨,號巽泉。吉安(江西)人。元授永明主簿,明初尚存。其生卒及事蹟不可考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性情集》六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周巽泉詩 【 二條】

周巽泉性情集 【 二十三條】

以上共二十五條,館臣漏輯者一條。

  五言古體: 【 野梅】

玄冥啟芳藉,化機動元英。六華凝中素,一氣分太清。涵養成佳實,味之以和羹。碩果如不食,剝盡還復生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八「梅」字韻,頁二十下引「周巽泉性情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五冊)】

 鄭潛:《樗庵類稿》二卷

鄭潛,字彥昭。歙縣(安徽)人。元末由廣東帥府從事計上京師,遂辟監修國史掾,後擢正字,歷官監察御史、福建行省員外郎。入明起為寶應縣主簿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樗庵類稿》二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樗庵類稿 【 一條】  鄭彥昭詩 【 一條】

鄭彥昭集 【 一條】  鄭彥昭樗庵類稿 【 二十條】

以上共二十三條,館臣漏輯者七條。

  望都門

西山巃開曉障,南城煙樹春迷望。乾坤萬象麗文明,宮闕巍巍五雲上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二十六「門」字韻,頁三下引「鄭彥昭樗庵類稿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九冊)】

  奉使安南出都門

大隱金門三十載,幾回馬上聽朝雞。如今一吐虹霓志,萬里交州入馬 【 啼】  【 蹄】 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二十六「門」字韻,頁三下引「鄭彥昭樗庵類稿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九冊)】

  平地村

衣袂,榕根礙馬蹄。日斜林影亂,嵐重障雲低。蹔止嗟萍梗,高枝羡鳥栖。`平川隨地遠,幽徑入村迷。竹刺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一「村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鄭彥昭樗庵類稿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寶石巖

碧筒遠接銀河水,翠巘中開寶石巖。萬疊蒼雲生絕壁,半空孤影墮寒潭。松風白晝聞天籟,貝葉清宵啟玉函。愧我宦游心自倦,拂衣何日草為庵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千七百六十四「巖」字韻,頁十二上引「鄭彥昭樗庵類稿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冊)】

  十一月十五日再游寶石巖與巢雲道人同登絕頂 【 (時有閩憲之際)】

平田有約又重來,溪路梅花樹樹開。東閣此時詩興動,南閩何事鶴書催。承恩喜遇傳經會,振紀慚非濟世才。更與巢雲登絕頂,三山明月是蓬萊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千七百六十四「巖」字韻,頁十二上引「鄭彥昭樗庵類稿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冊)】

  值雨靈巖夜宿曉題

禪龕趺坐候晨 【 鍾】  【 鐘】 ,淡月疏星玉宇空。滿地白雲秋萬頃,海波扶日上輪紅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千七百六十六「巖」字韻,頁七下引「鄭彥昭樗庵類稿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冊)】

   【 失題】

紫髯碧眼誰家郎,白金鎖甲粼粼光。邇來不復事刀劍,手持花棍勝長槍。去年破陣如破竹,今年跨海如平陸。生駒局促不敢馳,頷下紅纓大於纛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一「士」字韻,頁十一上引「鄭彥昭樗庵類稿」。(藏日本天理會圖書館)】

三 其它版本四庫輯本別集六十九種拾遺

其它版本的四庫輯本別集共七十三種,它們均輯自《永樂大典》。與現存《永樂大典》所引錄的二三六三條相校核,只有四種無遺漏。其它六十九種,共得漏輯詩文五八三條。由於版本情況不一,故對據之校補的各種版本及非通行本的收藏館別,均予注明。

 潘閬:《逍遙集》一卷

潘閬,字逍遙。大名(河北)人,或云錢塘人。宋至道元年(九九五)賜進士及第,試國子四門助教,未幾追還詔書。真宗時,為滁州參軍。大中祥符二年(一○○九)卒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逍遙集》一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潘逍遙詩 【 一條】  潘閬逍遙集 【 一條】

逍遙集跋 【 二條】

以上共四條,校《知不足齋叢書十三集》本《逍遙集》一卷,館臣漏輯者一條。

  落花詩

花殘雨又風,飄紫復飄紅。不到三春盡,都經數夜空。繞闌仍聚散,逐水尚西東。可惜多情蝶,徘徊晚照中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五千八百三十九「花」字韻,頁四下引「潘閬逍遙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一冊)】

 金君卿:《金正叔集》二卷

金君卿,字正叔。饒州浮梁(江西)人。宋慶曆(一○四一——一○四八)登進士甲科。累官知臨川、權江西提刑,入為度支郎中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金正叔集》二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金正叔集 【 三十四條】

以上三十四條,校清鈔本(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)《金氏文集》二卷,館臣漏輯者三條。

  晚過黃池村

輕風剪煙素,繩繩縈喦阿。白鳥相間飛,野容秋外多。頹日忽返照,霎若春氣和。驚帆無落勢,又欲衝除過。水行本善利,一葦安如梭。卻笑利名途,甚矣風中波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一「村」字韻,頁六上引「金正叔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和人憫道傍凍餒者

天意正成物,民心猶怨寒。風霜草木死,田野稻粱乾。何謂耕桑者,而無衣褐完。因思餌胡費,把筆謾悲酸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七十六「餒」字韻,頁十一下引「金正叔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冊)】

   【 易】 六日七分

《乾》《坤》二卦,天地闔闢,陰陽終始於其間,故曰「乾坤其《易》之門也」。陽不得陰之助,不能任以生物;陰不得陽之助,不能任以成物。《乾》《坤》二卦,六陰六陽,天地盈虛消長之道,配於四時十二月,周而復始。若夫《坤》之純陰用事,十月之卦也。上六陰極而陽復,故《乾》之初九,來居坤之初位,是為《復》。此乾之一陽用事,十一月卦也。以至於《乾》之九二,來居坤之二位,是為《臨》。此乾之二陽用事,十二月卦也。又《乾》之九三,來居坤之三位,是為《泰》。此乾之三陽用事,正月卦也。又《乾》之九四,來居坤之四位,是為《大 【 莊】  【 壯】 》。此乾之四陽用事,二月卦也。又《乾》之九五,來居坤之五位,是為《夬》。此乾之五陽用事,三月卦也。及夫《乾》之上九,來居坤之上位,而《夬》之上六,一陰為五陽決去,故六位純陽復居於《乾》。 【 此】 乾 【 之】 純陽用事,四月卦也。《乾》之上九亢極矣,陽極則陰生,故《坤》之初六,來居乾之初位,是為《姤》。此乾之一陰用事,五月卦也。以至于《坤》之六二,來居乾之二位,是為《遯》。此坤之二陰用事,六月卦也。又《坤》之六三來居乾之三位,是為《否》。此坤之下體三陰用事,七月卦也。又《坤》之六四,來居乾之四位,是為《觀》。此坤之四陰用事,八月卦也。《坤》之六五,來居乾之五位,是為《剝》。此坤之五陰用事,九月卦也。《坤》之上六,來居剝之上位,是一陽剝落也,故六位純陰,復居于《坤》。《坤》之上六用事者,十月卦也。陰極則陽來,故復歸于乾。觀《乾》《坤》六爻之動,則十二月陰陽代謝之功畢矣。《復》一陽生,故曰七日來復,天行也,利有攸往,剛長也。《臨》二陽生,故曰剛浸而長也。《姤》一陰生,故曰柔遇剛也。一陰之來,小人之道亨,故變《復》而為《姤》。《遯》二陰生,故曰浸而長也。二陰之長,君子之道消,故變《臨》而為《遯》。《夬》五陽並進,上一陰將隕,眾陽之盛,君子之道亨。以剛夬柔,故變《剝》而云《夬》。夬,也。剛柔也,利有攸往,剛長乃終也。《剝》五陰並進,上一陽將落,而眾陰之盛,小人之道亨。然柔不能以剛,而剛自隕,故變《夬》為剝。《易》曰:「剝,剝也。柔變剛也,不利有攸往,小人長也。」觀夫陰陽相生,剛柔迭用,四時之所變化,萬物之所終始,莫不備於斯矣。《復》卦云:「七日來復。」或者謂:「日當為月。」言自五月陽剝而陰長,以至于十一月而一陽生,是七月而來復也明矣。輔嗣但云:「來復者七日。」諸儒妄為異端,引《易》六日七分之說。夫六日七分之說,以謂一日八十分,一卦之內,六爻主六日而足餘七分耳。即當概舉六日而言之,不當云七日也。又況六十四卦,以每卦管六日,即當有三百八十四日。又每卦益之以七分,計有四百四十八分,得五日餘四十八分,總其數,當有三百八十九日,餘四十八分,則當期之數繆矣。說者無所依按,故妄《震》《離》《兌》《坎》為四方之卦,獨不繫於日。又妄云《震》《離》《兌》《坎》,二至二分用事之日,既云用事之日,豈得不繫於日。且《乾》《坤》於八卦為父母,為天地萬物之祖,何為亦只主六日七分之數?如是,則一歲四時之中,乾坤所主者,十二日一十四分爾。《乾》《坤》二卦之用,於天地四時之功,何其小也。孔穎達云:「《剝》卦陽氣之盡在於九月之末,十月當乾坤用事。《坤》卦有六七分,《坤》卦之盡,則《復》卦陽來,是從《剝》至陽《復》。」隔《坤》之一卦,六日七分,舉成數言之。故輔嗣云「七日也」。如穎達所論,何不思之甚也。夫自五月《坤》之初六一陰用事,至干十月《坤》之上六純陰用事,是《坤》之六爻於一歲中主六月矣。設只以十月純神用事言之,則一月三十日,又豈可云「七日而復也」?設以六日七分之說為然,既云一卦主六日七分,則十月一月已隔五卦,非只坤之一卦明矣。如以日推之,即《乾》之策二百一十有六,《坤》之策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。則是三百六十日,《乾》《坤》二卦之策已備矣。卦主六日七分者,漢之易家皆無此說。惟京生分六十四卦,更直日用事,以候風雨寒溫,言災變之術,固已妄矣。非聖人設卦垂教之本意也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六百四十八「易」字韻,頁二十二上引「金正叔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冊)】

 陳舜俞:《都官集》十四卷

陳舜俞,字令舉,自號白牛居士。烏程(浙江)人。宋慶曆六年(一○四六)進士。歷官都官員外郎,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縣。後責監南康酒稅卒。《宋史》卷三三一有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都官集》十四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陳舜俞詩 【 四條】  陳舜俞集 【 七條】

陳舜俞宛陵集 【 一條】  陳舜俞都官集 【 三條】

陳都官文集 【 一條】  陳都官集 【 一條】

《古羅志》引 【 一條】  《江州志》引 【 三條】

以上共二十一條,校《宋人集‧甲編》本《都官集》十四卷,館臣漏輯者九條。

  西湖

古山瀉仙源,坤輿鑿虛境。寶勢相回環, 朱闌清倒影。羣 【 冰】  【 泳】 人無驚,泛泛華 【 漿】  【 槳】 並。山上放歌行,不少有遺景。誰意注靈波,溉田三萬頃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二百六十四「湖」字韻,頁二十二上引「陳舜俞集」。(影印本第十九冊)】

  蛙齋詩

渴飲嘗不足,鑿井偶清疏。井邊舊牆屋,塗塈為我居。念彼作者勞,容膝已有餘。開窗近簷楹,天光滿圖書。汲水屢洒掃,虛去延空虛。外潔內亦清,體胖氣加舒。緬懷埳中蛙,樂豈羡蝦魚。相君宅新府,文木森周廬。侯阿多結駟,賜金每論車。身外無我親,儻來物固疏。日食夜以息,大小則皆如。況無百歲人,貴賤同丘墟。但可蔽風雨,且以永居諸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五百三十九「齋」字韻,頁二十一上引「陳舜俞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冊)】

  慮獄江州晚出潯陽門詩

淺深秋色看紅葉,高下人煙入翠微。過嶺已憐雲滿煙,穿林寧恨露沾衣。自慚訪道來何晚,便好尋真去不歸。本迕朝廷無補報,名山猶幸許相依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二十七「門」字韻,頁十七上引「陳舜俞宛陵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九冊)】

  子隱堂為蕭寺題

東城蕭寺荒煙內,底事旌旗與客來。六代豪華歸茂草,少年風節有高臺。門前好鳥鳴佳木,徑裏閒僧掃綠苔。強為登臨一懷古,儒夫蕪句兩非才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九「堂」字韻,頁十五下引「陳舜俞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一冊)】

   【 黃陵廟】

明月輝在天,落日光轉地。天維地軸千萬年,粉篁尚有春風淚。蒼梧茫茫九疑高,湘江之水多怒濤。袗衣不御琴絃絕,黃陵廟前碑已裂。春禽啼,秋葉飛,行人舟去復返,虞舜南巡胡不歸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五千七百六十九「沙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陳舜振 【 「振」疑為「俞」之誤。】 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冊)】

   【 白雲亭】 記

松竹蒙密,北望盆江,盤石可坐數人,鳴泉過其下,山北僧庵最佳處也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七百「江」字韻,頁二上《江州志》引「陳舜俞記」。(藏台北圖書館)】

   【 雲慶庵】 記

因泉為池,多出魴鯉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七百「江」字韻,頁二下《江州志》引「舜俞記」。(藏台北圖書館)】

   【 說黨】  【 《都官集》(《宋人集‧甲編》)卷七,僅存此篇名。但從本文首尾二處判斷,題似當作《黨說》。】

《黨說》曰:跖之徒必憎孔墨,桀之民可使詬堯禹,君子小人皆有黨也。然天下之事,或成於黨,顧其勢如何耳。眾勝寡,強勝弱。七十子不足張仲尼,寡不勝眾也。管蔡不能害周公,強不勝弱也。夫眾寡強弱之勢者,古人之所謹擇,人主不可不察也。《易》之《泰》曰:「拔茅茹以其彙,征吉。」《否》曰:「拔茅茹以其彙, 【 正】  【 貞】 吉亨。」此之謂也。今有人焉,百人惡之,未可惡也,猶有鄉人之善者好之。有人焉,百人好之,未可好也,猶有鄉人之善者惡之。如是謂之能察其勢。夫上有察勢之智,不患天下之黨,而患君子之無黨,堯舜是也。三苗、驩兜、鯀、共工,同處於朝,而堯不害為聖。元凱十六族以族進,而舜為知人。其勢可不察乎?仁不眾不足以愛物,義不眾不足以決事,言不眾不足以明道,力不眾不足以任重。故明主羣其仁,使煦之如春而無不榮,涵之如海而無不濟,而萬事備矣。合其義,使矩之而無不方,繩之而無不直,而萬務理矣。同其言使應之如塤篪,和之如琴瑟,而大道白矣。協其力如機之在矢,如輻之在轂,而庶功成矣。及其亂也,持狐疑之心以待天下之士,使讒賊緣隙而進,以害君子。行睽乖之政,以風天下之俗,使爭奪告訐之敝起,而民無所措手足。棄市以耦語,族人以緣坐,此秦之民所以叛也。漢之勢未亡也,黨禁所以亡也。以黨治黨,善人名家,相枕以死,寃痛之聲天下囂然,可不戒哉?今夫朝廷以保任治爵賞,天子不以朋比疑臣下。官開汲引之路,士有相稱譽之義,是以垂世百年。臣工和於朝,萬物和於野,生民熙熙比肩於太平。然臣伏思,天下之廣,君子小人各以類聚,而其勢無常。顧君人者主之,則盛衰繫乎一定矣。昔者朝廷將大有為,則當天下之責者,不得不引其類而聚之。俄大臣有陷黨與而廢置,陛下大明秉照,昭然鑒悟,眾邪帖息,柄用一新,巍巍乎堯之為君未始過也。夫大之構非一木,良裘之成非一腋,天下國家之治非一材,要在親賢而類能,協義而比力,然後朝廷昌明,天下治定。故《易》曰:「《比》吉,原筮,元永 【 正】  【 貞】 。」比者附也,附得其正,則吉,夫何黨之懼乎?故曰顧其勢如何耳。臣愚不佞,故為《黨說》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八百八十八「黨」字韻,頁十四下引「陳舜俞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九冊)】

  賀集賢相公啟

嵩衡降秀,昴畢儲精。大雅君子之方,富中庸賢者之德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千五百二十六「精」字韻,頁四上引「陳舜俞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十四冊)】

 鄭獬:《鄖溪集》三十卷 【 《四庫全書總目》作「三十卷」,但文淵閣本《提要》又作「二十八卷」,疑「三十卷」誤。】

鄭獬,字毅夫。安陸(湖北)人。宋乾興元年(一○二二)生。皇祐五年舉進士第一。知制誥,拜翰林學士,權知開封府。後以侍讀出知杭州,又徙青州。熙寧五年(一○七二)卒。《宋史》卷三二一有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鄖溪集》三十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鄭獬鄖溪集 【 三十五條】

以上三十五條,校《湖北先正遺書》本《鄖溪集》二十八卷及《補遺》二卷,館臣漏輯者三條。

  偶題

寸心不著一塵飛,坐見孤雲冉冉歸。萬境去來無不可,白鷗爭得見忘機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二十一上引「鄭獬鄖溪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
  寄并州故人

  其一

年來羈客減歡遊,少對清樽浣別愁。社裏故人相憶否,夜來歸夢到并州。

  其二

去年寒食柳溪頭,著意尋花醉未休。今日天涯最惆悵,滿江煙雨弔春愁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「人」字韻,頁六上引「鄭獬鄖溪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二冊)】